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盛世青春
豫剧名家杨晓青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付玺雯     日期:2017-05-20 18:21:19    

采访人物: 

开封市豫剧院院长 杨晓青

开封市豫剧院党支部书记 姚荣

开封市豫剧院演员 刘子杰


开封市豫剧院党委书记 姚荣:杨院长这个人总体来说确实是一个好领导,也是一个好演员,不论再苦,平常演出再苦再累,从来没有叫过苦,从来不搞特殊。

解说1970年,杨晓青出生于开封的一个梨园世家,自小受家中长辈影响,热爱戏曲,并将之视为毕生的职业。

开封市豫剧院院长 杨晓青:从小熏陶的就是唱戏,刚开始时兴朝阳沟那时候,因为妈妈回家就唱,回家就哼,我四五岁朝阳沟谁的我都会,我能唱下来完。家里面的气氛就是豫剧,从小就是那种熏陶。

解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幼时的天资慧性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使得杨晓青得到豫剧大师牛得草的青睐,随他走南闯北,各处演出历练。

开封市豫剧院院长 杨晓青:那时候牛老师就六十多岁了吧,他演张三我演嫂子,我那时候才十八岁,我就是十五六岁就给牛老师配戏,牛得草老师所有的碟子都是我给他配的戏,包括卷席筒。反正从十七八岁吧, 到了十七八岁吧也就是,  基本上就是台柱子了吧。

解说九十年代,河南戏曲遭遇滑铁卢。生存的压力,使得许多演职员工纷纷离开舞台。然而对戏曲的热爱使杨晓青始终坚守在剧团,家庭的职责、母亲的角色都被她暂时搁置。

开封市豫剧院院长 杨晓青:我那时候一天唱四场秦雪梅,唱三场窦娥冤从来没有想过要改行吧要转业吧,没有这种概念,觉得唱戏就好,就唱戏,觉得不唱戏那就好像失业了,我们那时候最长时间十一个月不开工资。一年发一个月的工资,就那给父母要,给妈妈要,给家里面要家里面的资助,也坚持,也没想过我要干别的。

开封市豫剧院院长 杨晓青:团里面一共二十一本戏,我得唱二十本戏,我生孩子团就得停。青黄不接底下没人,上边也没人,我青衣也好刀马花旦啥就我自己,等于这准生证连着换了四五年,我结了婚将近将近六年吧才要孩子。

解说长时间负重连轴工作,杨晓青天生的好嗓子“倒”了。但命运是公平的,它为杨晓青开启了一条新的戏曲道路。

开封市豫剧院院长 杨晓青:我就嗓子坏了好以后,有这个马派这个音了,原来没有,原来嗓子是太尖了,太好了,太没边了那嗓子,不受控制那种嗓子,嗓子坏了以后练发声,马派这个音出来了,这个小嗓子,小音出来了。

开封市豫剧院院长 杨晓青:那时候我不接触马派这个戏,没有唱过什么挂帅,就一夜就是把其他的场子学会了,一上场我唱头一句戏“在山东”那观众下不了舞台了,观众那个热情那个程度,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影响的一次。还是,坚决要拜马老师为师,开始走马派路子,唱马派戏。算是给自己的艺术找了个点吧。

解说2002年,杨晓青正式接任鹤壁市豫剧一团团长,角色也从演员转为管理者。然而当她以一腔热血面对新的事业时,却遭遇了重重困难。

开封市豫剧院院长 杨晓青:我接团的时候,白手起家。一点经验都没有。我把家里面的钱全部花完了,全部添设备,因为我们一团比较穷一点,舞台设备啥都没有,全都得添,全都得买。那拉个团就出去演出了,拉六十多个人出去也不问戏价也不问啥只管演,那在那个年代是,一天赔一千,一天赔一千,那像赔的简直是回到家了,全家剩三分钱。

开封市豫剧院院长 杨晓青:《红灯记》那时候排的时候我们全团七个月没开工资,我们没导演,我就是导演,我晚上看碟子,白天排。当时我演完头一场我的铁梅嘛,头一场我也掉泪了,俺的正局长也掉泪了,我们的陈局长掉泪了,他觉得不容易啊,这么大一个戏,没有跟政府要一分钱,说句不好听话,女同志买个卫生纸都没钱啊,就为了排这个戏。

解说2013年,由于管理经营有方,杨晓青被调任至开封市豫剧院。她以身作则,勇于创新,大力培养年轻演员,全力推动开封市豫剧院“走出去”找市场。

开封市豫剧院党委书记 姚荣:早上起来那冰天雪地的下着雪,她摔了一下,摔了以后,可能体内摔的有淤血,她自己也不跟同志们说,自己回医院,做了一个那个钻孔手术,手术以后折回来,下午折回来晚上都演出,在舞台上确实是忍着痛,不知道她是汗水还是泪水,感动的全体演职员乐队啊包括在场人员,都为她流泪,都觉得都太佩服她了。

青年演员 刘子杰:我记得是在第七届黄河杯的时候,就是杨院长为了推我们这年轻人,当时我们团非常困难,借剧场,借服装,做道具,当时我记得好像是我陪着她去郑州,好像两天两夜没有休息。特别的感动。

开封市豫剧院院长 杨晓青:我的思想,培养年轻人培养下一代,我在开封,我能把开封的年轻人培养出来,站到舞台上,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付玺雯  摄像:杨宇超  制作:李新奇(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