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盛世青春
青年画家楚泓晋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付亚运    日期:2015-11-30 14:17:53    

采访人物:

画家 楚泓晋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袁汝波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马岭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席卫权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丁中一


解说:1996年5月的一天,一位20来岁的河南青年风风火火地来到了北京。

画家 楚泓晋:当时想考中央美院,但我不知道中央美院怎么考。别人说要到北京,然后我就坐火车到北京,到了北京中央美院,它有一个报名。我什么都没有(准备),去了以后人家报名结束了。所以我就回家以后就没再参加高考,赶快找一个地儿就疯狂地画画去了。

解说:此后,楚泓晋连续三年报考,最终如愿以偿。他如此执着于学艺习画,也是有因有果。

画家 楚泓晋:我因为出生在农村,到了城里面以后,那个条件忽然之间好了,有图书馆。然后在图书馆里面见到了《芥子园画谱》,就喜欢上了,一直临(摹),不太懂,瞎画。你有一种热爱,有一种爱好的时候,你就放不下了,有时候是这样的,感觉没有这东西的话,你心里面就感觉空落落的。玩什么呢?就拿张纸画吧。

解说:1999年,楚泓晋考进中央美院学习国画。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袁汝波:他(楚泓晋)在中央美院学习时间也是比较长。考学过程也是比较漫长。所以说这样反反复复对他基础打地,很扎实的基础。

画家 楚泓晋:在学校里受西方的影响比较多,把中国水墨的东西会放在一个语言的角度去思考,会有这样一种具体呈现的方式。(我)刚开始的时候,刚毕业的时候,也是延续了那个路画一画。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马岭:如果你看了他的画以后,你会感觉和常规的那些表现方法似乎有点不太一样。当然,这个也归结于央美(中央美院)教学的时候,老师们引导学生就是要发挥自己的个性,要真诚地对待生活,感悟生活中间的美。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丁中一:咱们传统的(国画)一般以墨为主,色彩是次要的,或者配合上去的。他(楚泓晋)的画我感觉到是这样,以色彩为主的,是造型色彩的风格。(作品)都是有新的气象在里边,人物的造型比较夸张一点的。

解说:2006年,是楚泓晋学艺生涯的“瓶颈期”。

画家 楚泓晋:有一年多,大概也没怎么画。只画了一些小的,也去尝试。甚至说其实这种痛苦就是感觉不是自己。所以那一年就是画了些写生。或者是外景的写生,或者是人物的写生,就是写生画得多一些,创作不多。就是在去想,在去思考。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丁中一:现在来说也是一种比较突出的一变化吧,我说他又造型功底把(它拾起来了)。这次(2014年)十二届美展他搞了一张创作呢,他人物不夸张了,人物比较写实的。画得也比较好,景呢也比较写实。

画家 楚泓晋:我在造型上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我到后来很多老师说我画得越来越写实了,其实我没有想到画写实。最主要是画画,我觉得这里面的时空观(变化了)。对人生的理解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解说:穷则变,变则通。楚泓晋的“新水墨”,仍在不断地创新中蜕变。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丁中一: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那么大家认识这一点以后,慢慢我们来看,整个怎么发展变化。所以对楚弘晋来说我们要看到他这一点东西(创新),就是他这方面的东西。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席卫权:他(楚泓晋)的作品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新水墨,或者是一种现代国画。因为他画的内容不是古典山水,哪怕他借由古典山水题材,他画地呢也相当现代,包括门口的一段道路,一个路灯,一段残垣都可以在他笔下生发出一种很别样的意象。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袁汝波:他(楚泓晋)的最大的优势也在于他的变化。这个变化当然在这个阶段说,他还没有到一个结茧的过程,还没有到(形成)一个完全成熟的符号,定下来一个模式的过程。但是呢,这样说也有利于他发展空间更大。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付亚运 摄像:雷鹏辉(实习) 王海洋(实习) 制作:张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