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盛世青春
书法家乔延坤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付玺雯    日期:2017-05-14 16:17:34    

采访人物: 

河南省书画院院长 李强

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乔延坤

西泠印社理事、《青少年书法》杂志主编 谷松章


河南省书画院院长 李强:乔延坤我从认识他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人品很敦厚,学风很纯正,做人就是说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就是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人如此,做学问也如此,做工作也如此,他是一个非常可以信赖的人。

解说:1974年,乔延坤出生于河南省鲁山县。他自幼热爱书法,坚持临帖。多年来,虽然做着其他工作,但对篆隶的研习却始终不曾放下。

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乔延坤:我是95年参加工作,就是那时候工作不是那么忙,经常在办公室临帖。有一个学校有个老师,他认识我现在的老师李强先生,他就说,小伙子挺喜欢写字的,给你找个老师吧。从那以后,那种瞎写,那种自己随便临着玩那种感觉,就被李老师给束缚了。这是从一个业余到准专业,或者说路子从一个旁门左道走到一个,相对专业的这么一个道路上。这肯定是一个极大的转折。

解说:秦汉篆隶厚重无华、拙古大气,乔延坤以踏实质朴的心性去修习,得心应手。2007年,他的隶书作品入选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而乔延坤却在此时有了新的追求。

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乔延坤:当时李老师给我过一个一本挺厚的那叫马王堆帛书,我挺喜欢,但是不敢写,因为那东西我觉得挺难的,一直没敢写。后来想想九届国展都入了,说自己尝试一下新的东西吧,就把那一大本帛书字帖拿出来试着临,一临就临一直到现在。都没断过都整整十年。

河南省书画院院长 李强:因为他过去写隶书写的就很好,基础很好,有一段时间我就说你首先还要回到字帖里边,回到汉碑里边,然后同时也可以触及一些汉简,于是他自己又在帛书上下了点功夫。

解说:由练习多年的篆隶转为研修几乎无人关注的简帛书,这无疑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文献资料的缺少,专业指导的匮乏,都给乔延坤的帛书修习增加了困难。

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乔延坤:在当时帛书就是全国来写帛书的人都很少,也就是说我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参考,我就找不到现成的材料,完全是靠在那摸索,这一摸索这个时间挺长的基本上四年多,将近五年,一直在摸索,中间有很多国展,中国书协办的国展这五年肯定是,那作品投了也是白投。

河南省书画院院长 李强:因为书法呢它涉及到真草隶篆,乔延坤本身在早年他在各种字帖都下了功夫,那么简帛书本身呢它是上通篆书,下通隶书,那么在篆书上也有发展的空间,在汉碑这种汉简上还有发展空间,所以说它有很大的余合空间。

解说:精神经百炼,锋锐坚不挫。2015年,在以严苛著称的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乔延坤以帛书作品入展,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最权威的认可。

西泠印社理事、《青少年书法》杂志主编 谷松章:我觉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是他参加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得全国大奖的那件作品,就是说是一个篇幅很大的作品,在这种比较扎实传统基础上表现出自己通过碑帖结合对书法的一些理解,非常有新意,就是既得了前人所长又具有很鲜明的个人面目,那件作品我觉得获奖是实至名归的。

解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乔延坤融古汇今,帛帖相合,将自己对篆隶的理解与帛书相结合,将俊逸大气寄于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西泠印社理事、《青少年书法》杂志主编 谷松章:他的这个书法是一种在一种很扎实很深厚的基础上进行,可以说在理性中有一定感性的阐发,没有那种单薄感。

河南省书画院院长 李强:他的帛书目前呢是立足于古代的马王堆帛书里面的基础,同时呢他对汉简对汉碑甚至对一些战国的楚简的简书,简帛书,他都有一些融汇,融汇了之后了他就形成了一个较为有个人面貌的一个风格。

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乔延坤:我就想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东西,把我们原来这几十年我们一直延续的这种中原书风,这种厚重博大的这种风格能不能再拉回来一点,或者能不能再恢复一点。我就想做这事。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付玺雯  摄像:王海洋  制作:李新奇(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