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物:
汴京灯笼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俊涛
解说:古都开封理事厅街西头,坐落着一家古朴别致的灯笼博物馆,院里点缀着各色花灯。这所民间博物馆的馆长,便是“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张俊涛。
汴京灯笼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俊涛:这个汴京灯笼张,到我这一代已经传承了七代了,从这个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第一我们家就是祖辈们,都是以制作灯笼做为主业的。
解说:张家为开封著名彩灯制作世家,曾为慈禧行宫制灯,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是清末艺人张泰全。
汴京灯笼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俊涛:我的祖辈们,他们以前做灯笼呢,主要的这个目的是为了养家糊口,当时主要做两大类这种灯笼,一类就是官府,或者是店铺里悬挂的这种灯笼,另外一种就是我们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时候,孩童们挑着在街上玩的那种玩灯。
解说:张俊涛十几岁时便和父亲张金汉学习制作彩灯。
汴京灯笼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俊涛:我们开始系统研究我们这种汴京灯笼文化,河南灯笼文化的时候,就发现,北宋时期,就出现了一些非常非常著名,非常非常漂亮的灯笼,可是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就是说尤其是这个宋室南迁,引起一个衰落,曾经历史上出现过的灯笼,就没人会做了。
解说:痛心惋惜之余,从2000年开始,张俊涛和父亲投入了积蓄30万元,四处搜集资料,开始研究复原古灯。
汴京灯笼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俊涛:当时我们恢复的灯笼就比较多,就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第一个就是走马灯,包括我们在博物馆里边展出的,比如说万眼罗灯,风车灯,滚地灯等等,都是这样的,就是我们恢复出来的这种灯品,这个呢其实就是对我们这种传统文化的一种抢救性发掘和保护。
解说:经过多年努力,张俊涛和父亲一起恢复了走马灯、滚球灯、坠珠灯、立体无骨花灯等近50种精美绝伦的传统古灯,还结合现代制作工艺制作了一批代表性的当代名灯,使汴京灯笼重放异彩。
汴京灯笼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俊涛:当时是做这个千手千眼佛灯,因为千手千眼佛他的实物是一个木雕像,供奉于我们开封市大相国寺的八角琉璃殿内。在制作的过程中,其实克服了很多很多的困难,首先是这个结构的这种安排,如何合理的安排这一千只手、一千只眼,这一个很大的问题。这盏灯,当时就是我们一家人,大概忙了半年的时间才把它做完。如果从这个制作经历上来说的话,这个制作千手千眼佛灯,是我这个制灯经历中非常难忘的一段。
解说:2008年,汴京灯笼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第六代传人张金汉带着对彩灯技艺的眷恋离开人世,汴京灯笼张的接力棒落到了张俊涛的手里。
汴京灯笼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俊涛:从我父亲这一代第六代,和我们这一代第七代,我们的这个整个的这种,就是说是目的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谋生变为承担这种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变成了这样的一种方式。
解说:肩负传承重任,张俊涛不断研究创造新式花灯,通过博物馆向世人展示古老的彩灯文化。
汴京灯笼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俊涛:我的先辈们每一代都在创新、都在改进、都在提升。这项技艺如果想要广泛的传播,就是第一要有人去学习制作它,第二要让大家能够有一个参观了解他的平台。这个灯笼张博物馆到目前为止已经开馆了四年多了,每年都要接待多各地各类的观众来这里参观。
解说:艺无止境,张俊涛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
汴京灯笼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俊涛:经常有人问到我这个问题说,你哪个作品是最好的,就是说现在目前还没有,为什么呢。如果是把这项技艺放到我们中华文化传统手工技艺去看的话呢,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
制片人:许国华 制片主任:张玉峰 编导:周惠军(实习) 摄像:杨宇超 制作:张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