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匠心中原
澄泥砚传人王玲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周惠军    日期:2015-07-22 16:06:52    

采访人物:
黄河澄泥砚代表性传承人 王玲
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会长 倪宝诚
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李永恩

 

解说:1986年,19岁的王玲随出身砖雕世家的丈夫张存生,从安徽太和来到黄河岸边的邙山脚下谋生。

黄河澄泥砚代表性传承人 王玲:1986年开始做这个砖雕,包括选泥,到拉泥,包括到和泥全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去做,也不觉得累。

解说:辛勤的劳作,不知不觉中给两位年轻人带来了人生的机缘。

黄河澄泥砚代表性传承人 王玲:那时间我们是在做砖雕西游记的雕刻,包括来一些名家领导啊,领导都带着,到我们那个工作室去参观,在看的过程有一个就是说齐白石的弟子卢光照先生过来了,过来了,然后他就是说看到砖雕以后,就是说历史上这个澄泥砚失传了很多年了,你们能不能把它就是挖掘出来。

解说:被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是古代传统书法用具,它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年历史。

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会长 倪宝诚:澄泥砚是咱们,其实是咱们河南的一种陶器,它是用泥来烧制的一种砚台,民间叫做砚瓦,我们河南话说砚瓦。

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李永恩:这个东西太稀有了,不像其他几种砚,唐宋留下来这个四大名砚澄泥砚太少。你能见到的这种实物太少啦,我们很操心。

黄河澄泥砚代表性传承人 王玲:想着以砖雕的方法去烧制,结果呢这个冷凉过以后一出窑,一扒窑一扒开一看,满窑一窑碎片,当时说实在的我都心里特别难受,眼泪哗哗叫地流。

解说:1991年5月,三年131次试验后,王玲夫妇终于掌握了最关键的澄泥砚烧制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黄河澄泥砚代表性传承人 王玲:它直接烧出来的窑变,这样就是说他的难度比较很大,泥又比较的很细整个从和泥到这个过滤,到这个制作,他里边不能有空气,如果要有空气的话,它就是也是有时候在这个干的过程他就会裂,他的周期也比较长,进窑烧制了,还得掌握它的温度。

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会长 倪宝诚:澄泥砚体现出来了张存生夫妇两个年轻人,作为澄泥砚的传承人之一,有他们独特的特点,也有创造性。

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李永恩:王玲老师的作品应该是大师作品啦,在咱河南是少有的,特别这个行业。

解说: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王玲夫妇制作的“九龙晷”,在80多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被选为河南省赠予澳门的礼品。

黄河澄泥砚代表性传承人 王玲:创作这个九龙晷当时我爱人就是,设计了三天三夜,这些年他也是身体就是当时拉这个材料伤着肾了,伤着肾了就是说发高烧,结果这个方案也设计出来了,设计出来以后说实在他整个人精神一下子就衰下去了,检查的就是肾衰竭,2000年4月就去世了。

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会长 倪宝诚:我当时也很沉痛,因为我们学会失去了一个有才华的艺人,我当时呢也给了王玲一定的鼓励,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王玲的事业心开始激发出来了。

黄河澄泥砚代表性传承人 王玲:我又把它制作了一件小作品,小一点的能携带的,能出去展览的,然后拿去展览,结果是这一件作品获得了第一届山花奖。

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会长 倪宝诚:获得山花奖,国家大奖,那已经可以说作为一个传承人来说,作为民间艺术家来说,已经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了。

解说:困知勉行,丈夫去世后的十几年中,王玲获得了国内外80多项荣誉。2007年,黄河澄泥 砚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河澄泥砚代表性传承人 王玲:女儿也很优秀,把这一块传承下来,然后还有女婿、儿子,所以这个我很欣慰,这样我总感觉也算咱的作品也培养这么多学生,传承下去。有时候搞创作的时候你自己还想做,现在总感觉虽说干这些年了,总感觉还跟刚开始了一样,总感觉很多东西在等待着你去做。


制片人:许国华 制片主任:张玉峰 编导:周惠军(实习) 摄像: 杨宇超 制作:范新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