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匠心中原
香包传人卢爱玲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周惠军    日期:2015-08-12 16:20:37    

采访人物:
芦爱玲 香包传人
赵立涛 郑州市非遗办主任
高天星 河南省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
赵国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张   原 中原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
 

包传人 芦爱玲:(现场解说作品)这个小象是(20)13年的时候,(20)12年,咱这个河南省首届手工艺大赛的时候大象就是代表了河南,鼻子上得做个元宝,顶了一个元宝,在它背上做一个福字,它这个鞍子上做一个福字,这样呢就叫招财纳福。它这个元宝里边装的有香,所以说这个看着挺漂亮。

郑州市非遗办主任 赵立涛:卢老师做这个和别人有些不太一样,她一个是做工细腻,再一个是做的造型比较独特。

河南省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 高天星:她的香包的形态,我觉得香包的形态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也可以说是千姿百态。

解说:芦爱玲,河南郑州一位普通的退休纺织女工,却是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香包传人 芦爱玲:喜欢香包是从小我爷爷我奶奶他们做香包,那时候只是他们做,我们只是戴,所以说一直就有一个印象,端午节的时候就是要戴香包。

郑州市非遗办主任赵立涛:她奶奶就做这做的非常好,在当地都很有名有关的这个民间艺术方面的制作技艺她都涉足,她还去研究,去跟其他的老年人学。

解说:自幼对民间艺术有着特殊感情的芦爱玲,退休后更是专注致力香包技艺的传承与研究。

香包传人 芦爱玲:退休以后,反正就是想着把这件事情给拾起来,慢慢就把它回忆起来了,就开始把最初的东西就做出来一点。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赵国安:香包的起源,根据我们的考证,起源在春秋战国香包起到一个吉祥物的文化价值;第二个,吉祥物它和民俗连接,它有民俗文化的价值。

香包传人 芦爱玲:过去香包像皇帝、书生都是挂腰间,戴在腰间看着很漂亮,我就一心二心想把这个香包让它恢复。

解说: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芦爱玲将传统工艺与时代特色相结合,赋予了香包新的艺术形态。

香包传人 芦爱玲:咱得与时俱进,香包了也得进行改革,所以我想咱现在的香包一般就是说挂在车里、房间里,还有这个女孩子都是挂在包里头,从那个手感上分,可以分成软香包、硬香包,然后从这个感光上分,还可以分成立体的和平面的。

河南省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 高天星:她的小小到微观,像扣子那么大,大那就是说多少米,大到一米五左右,哪有这么大香包,可以说是中原的郑州的香包王。

中原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 张原:她的各个香包的人物形象是非常的广泛的,题材很广泛,既有儿童喜欢的卡通形象,又有传统意义上的元宝。

郑州市非遗办主任 赵立涛:她用那个香包采用的都是纯正的中药材,所以对人体全是有益无害,不像现在街上流行的好些这个机制香包,很多化工原料。

香包传人 芦爱玲:虽然有一手香包制作绝艺,但芦爱玲并没有以此盈利,而是把推广普及这项民间艺术作为自己的追求。

中原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 张原:卢老师是我们中原区的2013年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么多年一直在追求,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一直在自己寻求自己的这个香包的出路。

郑州市非遗办主任 赵立涛:她就喜欢做这个公益活动,免费教人家。包括我们这一块举办的公益活动,这两年卢老师参加很多。

香包传人 芦爱玲:这是咱们传统文化,孩子们不能丢,你得传给孩子,这就是一种传承,因为对我们来说,既然这些东西我们传承下来了,我们会了,把这些东西传承下去就是一种义务,这非常必要的东西。


制片人:许国华 制片主任:张玉峰 编导:周惠军(实习) 摄像: 杨宇超 制作:范新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