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物:
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传统技术研究室主任 王琛
河南博物院院长 田凯
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原主任 王玮
河南博物院传统技术研究室研究员 秦志芳
解说: 1978年,河南西部大旱,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一件青铜器物露出地面,淅川下寺春秋楚墓被发现。其中的“云纹铜禁”,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禁止出国文物。参与此批国宝修复工作的,是青铜器修复传人王琛和他的父亲。
古代青铜器修复专家 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传统技术研究室主任 王琛:那时候来说,俺父亲就是手把手的教当时他这个云纹铜禁做出来,在全国是轰动的。
河南博物院院长 田凯:这件文物修复完以后,是这个中国最早的失蜡法的这个铸件,修复完以后,他不知道哪些地方是修复的,这是我们修复技艺的高超之处。
解说:今年55岁的王琛,19岁就开始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这门家传手艺源于清朝,传到他手中已是第五代。
古代青铜器修复专家 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传统技术研究室主任 王琛:从老北京说起,这个文物修复从歪嘴于,他是一个太监,他那时候在宫廷里边,主要从事就为皇宫里修复青铜器,包括那个金银器,包括玉石器,他是这一类。
河南博物院院长 田凯:他父亲王长青呢,从50年代初,就从北京,当时来到河南,当时他父亲是为数不多的,这个北京派的文物修复的这个传人,王琛跟着他父亲,从小就耳濡目染这样一个技艺。
解说:1979年,王琛刚开始文物工作,“云纹铜禁”的修复使他面临事业上的挑战。
古代青铜器修复专家 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传统技术研究室主任 王琛:(当时)第一感觉就是懵,三天没有动,光看那些东西。残破程度也太多了,再一个这个(云纹铜)禁主板面已经变形了,变形吧,有时候整形吧,不敢用东西强压,不能再原有的基础上,再给它伤害,都一个一个对,包括缺失的东西,也得用过去失蜡的方法,给蜡台整出来再给它补配上,也是到最后给它一点一点做。
河南博物院院长 田凯:王琛呢和他父亲用了几年的时间,一点一点,最后给他拼成了一个,精美的完整的一个铜器。
解说:国宝重器的修复,锻炼了王琛的技能,很快他便在文物修复工作中独当一面。
古代青铜器修复专家 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传统技术研究室主任 王琛:学到很多东西很多技术,包括纹饰、雕刻、焊接、大焊、小焊,包括上颜色也是这。通过这我终身受益,从那件东西修完以后,包括我36年,遇到任何变形的青铜器,我都不怕了。
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原主任 王玮:他修复了很多,就是国家珍贵的文物,包括“王子午鼎”,还包括莲鹤方壶,包括妇好墓出土的“妇好方尊”,这些都是咱们中国古代青铜器上面举足轻重的重器。
解说:长期工作中,王琛的青铜器修复手艺日臻成熟,同时也掌握了其他类别文物的修复仿制工作。
河南博物院院长 田凯:包括青铜器,包括陶瓷器,包括玉器、墓漆器,等等多种门类的这种修复技艺。多方面的这种知识构成和经验,才能够给他还原在一起,这需要一些考古学的一些知识,这里边还要有工艺方面的,其实他是一种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
解说:如今,王琛的青铜器修复技艺,已列入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他希望传承的同时,传统工艺能得到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古代青铜器修复专家 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传统技术研究室主任 王琛:通过多年填补了,中国一项技术门类一个空白,我想把这些技术多带几个学生,对文物一个修复事业吧,反正后继有人吧。
河南博物院传统技术研究室研究员 秦志芳:他对文物修复行业的这种坚持,也是深深打动了我。对这个文物就像这个自己的作品似的,对它一个爱惜和爱护,然后要一辈子守护着这一个,然后完成自己的一种使命吧。
制片人:许国华 制片主任:张玉峰 编导:周慧军 摄像: 杨宇超、范新帅 制作:张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