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特别节目
著名艺术家杨晓阳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古春    日期:2017-07-02 12:48:29    

采访人物: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杨晓阳

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教授 朱尽晖

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副主任、博士后 董雷

 

解说:2016年10月29日,以“丝绸之路”命名的杨晓阳大型个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当天,慕名而来的观众几乎塞满美术馆一层大厅。

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副主任、博士后 董雷:当时在中国美术馆,可以说是近年来的盛况空前的一次,用马国强主席的话说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真的是这样啊,除了我们请来的专家领导学者和朋友来参观以外,在门口,在中国美术馆门口,排队领票的观众都排出了有几百米远。

解说:身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著名艺术家,这是杨晓阳从艺以来首次举办大型个展,巨幅国画《丝绸之路·苦水社火》彰显了丝绸之路上的家国生气。

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教授 朱尽晖:它30米长,在中国美术馆展的时候,在一号厅。用了整个一面墙,这里面深层地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礼节,和祭祀的方式以及民间艺术活动的场景,在整体的中国美术,大题材的创作中,也极为罕见。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杨晓阳:这三十年来一直关注着丝绸之路,我自己对它有兴趣,我表现的也是它,那么还需要理论的提升,经常思考一些比较深层的一些问题,不要被现实的利益所左右。你集中精力,都不一定能画得好。

解说:1958年,杨晓阳出生于古都西安名门世家。中医、美术、文物,让他的童年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杨晓阳:我从小我们家里,我父亲就是美术出身,家里的亲戚长辈包括我太爷曾祖父,我父亲的爷爷,他是个中医,他也会画。这个家里就是医生、教师、文物干部,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组成,所以家里的这个绘画的气氛很浓厚。

解说:1985年7月,27岁的杨晓阳从西安骑行至新疆采风,沿线的人物、生活场景、风俗习惯都是他艺术创作的主角。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杨晓阳:我们老师有一个叫王子云,他写一本书,叫《从长安到罗马》,根据这本书,从长安到罗马,基本上沿途按照他书上的这个指引,去考察,当然你出去了以后什么都见,时代也不同了,古代的现代的随时变化的,各民族的各个季节的,慢慢的感触比较深,收获很大。

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教授 朱尽晖:杨老师呢,在专业上。一直在倡导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文化精神、民族精神和艺术精神,所以他最倡导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

解说:在对丝绸之路题材持续探索的过程中,杨晓阳的绘画技法也从对中国传统的继承转为中西结合,从写实转向了写意。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杨晓阳:大写意是民族特色,中国独有。中国艺术影响世界,艺术最终的目标它就自身发展的规律,它也必须是从写实到写意。它不是照相式的,自然主义的反映世界,它就是写意画,这是用哲学概念的大写意来衡量的画,要不然,它就是自然主义,要么它就是照相主义,要么它就是没有思想的技术主义。

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教授 朱尽晖:他的样式没有任何可以看到和参考的图样,他的作品,创作以来的样式,完全没有别人的形象和因素,就是自己的。这种样式,美术界也把它称为杨晓阳现象。

解说:艺无止境,孜孜以求。继提出“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理论体系之后,杨晓阳又提出了“大美为真”,这是对中国美术最高目标的探索。

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教授 朱尽晖:他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万张画,鉴万件宝之后。他感觉到了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国画的独到之处,所以他一直认为中国画是高级的,那么在工作中,他是千方百计,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在谋求思路。他既是中国美术界的领军人物,管理者。他又是一个大教育家,也是一个大鉴赏家,也是一个中华文化坚强的实践者和推崇者,他应该说是在这个时代集大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强烈意识的,一个艺术家和领军人物。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杨晓阳:中国的这个文化发展,有高原没有高峰,它是教育有高原没有高峰的结果,它是人的认识没有达到一个高度,认识对超前没有准备。这个时代的一种设定的目标不够高,所以导致我们现在有高原无高峰。我自己也不断在努力,但是这个努力,现在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古春 摄像:李新奇 张懿扬(实习)   制作:赵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