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筑梦中原
汉字之源看金石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周惠军    日期:2016-01-10 14:05:11    

采访人物: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馆长 朱晓辉

白河书斋藏书博物馆馆长、洛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晁会元

著名金石学家 赵振华

河南省民办博物馆协会秘书长 李宝宗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何新所


解说:汉字,作为世界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古老而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浩瀚千年的文明。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的千余件藏品,对此有着生动的印证。

白河书斋博物馆馆长 晁会元:洛阳这个金石文字博物馆在全省包括在全国,这个民营博物馆中间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馆,在近代史上中国的几个国学大家,很多藏品都是来源于洛阳的金石文字。

著名金石学家 赵振华:从文字角度来看他的是品类比较多的,从书法角度来看,那么他的这个文字的时代特点鲜明,使得我们对于中国传统的金石学的理解研究来讲,这是一个相当漂亮的基地。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副馆长 朱晓辉:收藏了有20多年,然后积累了很多东西,后来是12年的时候咱们市政鼓励民办博物馆,然后我和我哥一商量说,那好咱们做个馆,因为收藏很多文字类的东西。

解说:金石文字博物馆多个时期的文字遗存,展现了汉字的发展脉络。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副馆长 朱晓辉:我们现在收藏像这个汉晋刻文砖铭有500多品,然后北魏瓦削文字有5000品左右,然后石刻有小200方吧,甲骨、印章,现在我们馆藏的文物应该在10000件左右。

河南省民办博物馆协会秘书长 李宝宗: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有几千件这种瓦削文字,是目前就是说公私收藏全国老大。

著名金石学家 赵振华:收藏方面呢还是丰富多彩的,从这个时代的序列来讲,比较早期的它有商代的甲骨文,它有战国时期的楚国的木简,它有东汉时期的刑徒墓砖,有西晋时期的铭文砖,也有一大批北魏时期的瓦削文字,也就是说刻写在板瓦和筒瓦上的工匠所写的文字,那么还有一大批他是唐代的墓志,和宋代的墓志。

(现场声:唐代墓志)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副馆长 朱晓辉:这个墓志铭的主人叫张昭远,张昭远是谁呢,整个五代史,旧唐书五代史,主要编纂人之一,他写的文章也非常多,这里面有他的藏书(介绍)。“至于周文汗史,道书译典,天文地理,律历医杂,总三万九千三百一十二卷,张茂先三十车不相上下”,自己藏书有三十车啊,当时马车拉,特别的多,然后张昭远写的文章也非常多。他的文章包括他的书籍,现在一直在传世。在当时这个时间段是非常重要一个人物,对我们后辈也是非常有贡献的一位古人。

著名金石学家 赵振华:当时由于改朝换代太频繁,当时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就相当的少。这个人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今天研究五代史,首先就要读他的著作。

白河书斋博物馆馆长 晁会元:在洛阳古代记载的藏书家非常多,但是有具体的记载有多少卷,这个几乎没有。这个墓志看起来一般,但是它记载的他的藏书整数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像这样记载这么清楚的,是很少见的。这实际上填补了中国藏书史上的空白。

解说:石刻遗存,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文字历史的空白。

(现场声:两汉刻文砖铭)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副馆长 朱晓辉:我们博物馆现在收集的这个汉晋刻文砖片五百多品。像这一块非常有特色的,曹魏时期的一个买地卷,因为汉代有铅卷,到了北魏有石头的卷,一直到宋元有各种的地卷的延续。然后这一块可以填补这个,曹魏史上的空白。曹魏时期,曹操不允许厚葬,不封不赋,不允许立碑立传,所以他民间的东西非常少。像这块呢就体现出这种特色,就非常少见。

著名金石学家 赵振华:他那个时代实际上很短,遗留下来的东西相对的少,有这么一个那么特殊的东西。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副馆长 朱晓辉:然后您看这个西晋赵涛妻砖铭,因为东汉的时候他们这个砖文刻的时候单刀,单刀刻画,直接就刻出来,一刀就把这个一笔一划,力度非常强。

著名金石学家 赵振华:这个字的时代风格是很强烈的,因此这个时代的书法包括像这些民间的书法,都为我们今天学习毛笔书法,写毛笔字的人所非常喜欢的这样一种书写形式。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副馆长 朱晓辉:像它的年,非常简单,四横一竖,这个也是,他区别于咱们现在的写法。

白河书斋博物馆馆长 晁会元:金石文字博物馆汉晋的碑,就是这个砖刻500多件,所以这是研究,中国文化史书法史的珍贵资料,但是在这里边最有特征的,最有特点的,最值得说和研究的,我觉得还是北魏瓦削文字。

解说:民间书风体现着文字的广泛传播和演变,这些随岁月流转的瓦削文,是金石文字博物馆的另一大馆藏特色

河南省民办博物馆协会秘书长 李宝宗:洛阳都是历朝称为13朝古都,就是建都在那个地方,大量的建筑砖瓦,砖瓦的生产,当时他有一种制度,叫工乐其名,就是工匠把你的名字刻到这个砖上,那么就大量留下了砖瓦上的叫瓦削文字,这个文字当时非常随意,但是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非常高。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何新所这种民间的这个书风是比较少见的,但是他也许更能够代表,一种这个当时的这种就是一般的,这个底层的老百姓的这个书写的习惯,书写的作风。

(现场声:瓦削文字)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副馆长 朱晓辉:它这个文字书写非常有意思,是在瓦胚的时候拿竹刀在上面写文字,更接近咱们现在的钢笔字,咱们的硬笔书法。这在瓦削里面,削工就拿削刀,把这个板瓦做成筒瓦,削在这个《瓦削文字谱》里面关百益先生定义的,削也是一种书法形式,在古代纸笔没有普及的时候,削也是一种书写的形式。

著名金石学家 赵振华:(写在)这个软泥上,它和写在纸上,它是有类同之处的,它和刻是不一样的一种书写形式。它更能真实地反映书者的书法这样一种艺术形式。

解说:汉字是文明的载体,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的馆藏则是历史的见证。在这里,不断丰富的文字藏品和形式,更加立体地呈现着汉字文化的传承。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何新所绝大多数的博物馆都是以展示文物,展示实物为中心的,金石文字博物馆,他就是别具匠心,展示了这个一大批的这个石刻文字研究方面的这些著作,因为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从宋代开始出现,历代的研究都非常丰富。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副馆长 朱晓辉:我们对于文物来说只是一个过客,我们能不能把这个东西留给后人,我们做一些更好的事情,因为很多东西还没有发表,慢慢整理然后让大众了解我们中原文化,了解中国的文化,通过这个百度百科也有一个网上数字博物馆,非常清晰地给大众一个平台。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周惠军 摄像:杨宇超 王海洋(实习) 制作:张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