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筑梦中原
汝南罗卷戏:古韵遗风 戏曲瑰宝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古春    日期:2017-08-20 16:08:18    

采访人物: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卷戏代表性传承人 孙三民

汝南县罗卷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 丁志明

汝南县罗卷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 高歌
 


解说:汝南县,是河南的历史文化名城。明代末期发源于汝南的“卷戏”和清代初期流入汝南的“罗戏”是我国众多剧种中两个独具特色的古老稀有剧种。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卷戏代表性传承人 孙三民:罗戏是一个剧种,卷戏又是一个剧种,罗戏是一个曲牌体,往板腔体发展的一个剧种,有很多固定的唱腔,固定的曲牌,有严格的词格,卷戏也有它比较严格的词格,是一个板腔体,它两个都有个性,它两个的剧都不同河南省的几十个剧种戏文。

 

解说:汝南罗卷戏俗称喇叭戏,在有着悠久历史的罗卷戏背后,蕴含着更多、更深的文化积淀。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卷戏代表性传承人 孙三民:卷戏在我们汝南,他们认为,原来就叫老卷戏,不叫罗卷戏,叫老卷戏。罗卷戏要说是,一个班会唱罗戏,不会唱卷戏,就叫“清罗班”。又会唱罗戏又会唱卷戏,叫做“混罗班”。咱们这个燕亭代茶村,生长的老卷戏,他们都叫老,老到啥样呢。都说有数百年历史。剧文曲目有上千种。

 

解说:1958年汝南县兴建宿鸭湖水库,周围村庄会表演的艺人们随着拆迁流散四方,繁盛了数百年的罗卷戏濒临灭绝。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卷戏代表性传承人 孙三民:我收集整理虽然说几十年都是处于,采访的时候都是年事已高,你再去找他,他已经带着他的宝贵财富已经去世了,遗憾。有很多的唱腔啊、剧本啊都等于失传了。

 

解说:作为一名基层音乐工作者,孙三民焦虑不安,他多方奔走和整理,写下了长达万字的保护报告。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卷戏代表性传承人 孙三民:现在咱唯有的只有是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把好听的传统继承下来。

 

解说:为培养传承罗卷戏新人,汝南县成立了保护中心,从民间社团中挑选文艺骨干,举办培训班,教唱罗卷戏。

 

汝南县罗卷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 丁志明:我们办学习班,我们都是为大家雇孙老师讲课。我们抽其他人,对卷戏了解。另外呢也教唱腔,我们年年经常办,办班就是为了吸引戏曲爱好者。包括年轻人。让年轻人来学唱、传唱。

 

解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汝南罗卷戏重新登上舞台。

 

汝南县罗卷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 高歌:这几年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也克服了重重困难,我们抢救了濒临失传的大型罗戏和卷戏,比如有《对金刀》、《打南阳》,还有《打金蛤蟆》、《朱元璋吊孝》,去年我们刚刚挖掘出来的一部是《王宝钏坐寒窑》其中的探窑一折,还有今年我们又排出来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间的小折子戏《十八里相送》。

 

解说:目前,汝南当地正加紧对罗卷戏这一“戏剧的活化石”进行挖掘、整理和大力发展。

 

汝南县罗卷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 高歌:我们罗卷戏今后的发展,我感觉现在主要是三点。第一点就是增加新生力量,没有新生力量,我们的剧种就传承不下去,更别说发展。第二个就是必须得有好的作品,因为只有精品剧目才能打动人,才能吸引到观众,所以说现在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尽量去多挖掘多整理,以及多创作一些优秀的剧本。第三个就是走出去,希望我们的罗卷戏,能走出去、推出去。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古春  摄像:王海洋 雷鹏辉 张懿扬   制作:赵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