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物: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张春红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州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 秦仙绸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乔台山
解说:“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位于河南陕州的地下古民居建筑——地坑院村落,被誉为“中国最神秘的村落”。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张春红:在陕州区目前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道塬上,目前现存的地坑院,还有大概一万两千多所。大概是有两百多个自然村落,这是也是目前在世界上唯一的生活在地平线以下的人群了。
解说:季风气候与独特的苔原地貌,成就了集建筑智慧与人文之美于一体的陕州地坑院。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张春红:它防风、防震、防盗、冬暖夏凉,四季恒温,特别适合居住。这个也符合就是在农耕时期,这个人们的居住,他们的生活习惯。
解说:这种地平线下的古老建筑,穿越四千多年的风霜与历史,也孕育了独特的民俗景观。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张春红:在诗经中也是对它有记载,叫陶复、陶穴宜为居。陶穴它明确指的就是地坑院,文字记载也有两千六百多年最长的,那么从历史考证上它就已经存在了四千多年。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乔台山:一个是他们的连山灶,他们办喜事或办其他事的时候,需要请厨师来做饭或自己做饭,它那灶台一连着七八个十来个,这边烧火那头出烟,中间一排高高低低不同的锅,做不同的饭,最典型的就是十大碗。再一个仍然现在留下,能够人们在使用,平地上没有的民俗一是剪纸,第二个是我刚才说的连山灶,第三个捶草印花,这都是当地农民发明的,而且延续到现在。
解说: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坑院的保护与传承之路面临困境。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张春红: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地面,特别是年轻人,进城务工以后就是这个到城镇居住,这样的话地坑院保护和传承就成了大问题,没有人住的话很快就会塌毁,越来越少。
解说:2016年5月,以地坑院为生态载体的陕州地坑院景区正式开业,景区引进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策划特色民俗活动,以豫西特色文化延续陕州地坑院的文化命脉。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张春红:目前来说我们是把陕州区的一百一十一项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通过表演形式表现出来的非遗传承人,全部引入我们景区,对他们进行补贴、补助,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时间来向游客表演展示,甚至自己再进行创新,来更好的把这个项目传承下去。比较有特点的像这个陕州的剪纸、陕州的捶草印花、锣鼓书、四大名砚之首的唐朝贡砚澄泥砚,包括这一些泥人,糖画、木偶戏、皮影戏等等。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州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 秦仙绸:最起码要让中国的游客,所能到咱们陕州地坑院地的这些游客,了解咱们陕州锣鼓书,了解咱们陕州区的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张春红: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或者就是二十四节气比较重要的节气,我们都会围绕主题,策划一系列的民俗文化庆典活动。你比方说端午节的“龙舟粽香情”,这个八月十五的“孝道阖家团圆”。最有特点的就是春节我们做的陕州灯会,去年的陕州灯会引起了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
解说:与时偕行,结合互联网思维,陕州地坑院率先打造智慧乡村游,并荣获中国“互联网+旅游”最具成长力景区奖。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张春红:一部手机游景区已经变为现实。就是说你到这地方如果你提前用扫码购票,然后两秒入园,全程的WiFi覆盖,这个语音讲解,七百二十度的立体导航,这些东西都全部实现。我们计划是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陕州地坑院这个景区打造成地坑院世界遗址化公园、生土建筑博物馆。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张依帆 摄像:王海洋 雷鹏辉 张懿扬 制作:赵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