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筑梦中原
原武盘鼓 震地开天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付玺雯    日期:2017-11-05 16:53:21    

采访人物: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卷戏代表性传承人 杜学仁

原武镇文化站原站长 杜学修

郑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郑州外国语学校平原校区执行校长 周剑 

原阳县人大主任 李晨晓
 



解说:河南原阳县城西南,“鱼米之乡”原武镇,千年以来流传着一项远近闻名的技艺,盘鼓。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盘鼓代表性传承人、原武镇文化站原站长 杜学修:原武盘鼓始于唐代。武则天泰山封禅途径原武,原武百盘大鼓十里相迎,武则天看过以后,凤颜大悦,亲封原武盘鼓“大得胜”,后来经历朝历代发扬光大至今。

 

解说:原武盘鼓作为节庆迎礼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每个队员身跨五十三公分盘鼓,鼓点疏密相间,声调一致。或似猛虎下山,锐不可挡;或似低声呢喃,柔情低荡。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盘鼓代表性传承人 杜学仁:解放前农村文化很贫乏,就没有什么文化,丰收啊、逢年过节有啥喜庆了敲敲鼓庆祝庆祝,主要是为了庆丰收,搞喜庆的时候盘鼓来庆祝。你像拜祖大典,咱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能上一千人。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盘鼓代表性传承人、原武镇文化站原站长 杜学修:以前对于打原武盘鼓就是为了迎接这些达官贵胄,再就是以前(大家)信神,就是逢节按季祭神用。开初时候原武盘鼓比较大,几个人围着打,演化到(现在)开始一个人挎着打。

 

解说:1990年,原武盘鼓的第十七代传人杜学修、杜学仁将原武镇的盘鼓资源筛选整合,成立了当地第一支盘鼓队“大得胜”。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盘鼓代表性传承人 杜学仁:当时经过跟原阳县宣传部的时候,一个是把历史文化进一步发展,再一个搞农村和谐,社会和谐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般哪个村有盘鼓队,这个村的凝聚特别强,团结特别好对社会稳定这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盘鼓代表性传承人、原武镇文化站原站长 杜学修:一方面传承民族文化,再就是,最起码是原武盘鼓有一代一代的传承人。

 

解说:起步伊始,创业维艰。“大得胜”面对的,是原武盘鼓的最低潮。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盘鼓代表性传承人 杜学仁:当时原武盘鼓接近灭绝的时候,老艺人就剩三个人,当时都已经八十多岁了,当时有一个郝天海老师,他在荥阳他妹妹家,当时就是他90年那时候交通也不方便,就把他接过来,接过来接到家里面把整个一套鼓谱叫他说说,他就慢慢摸索摸索,他给他示范示范。 (19)90年的时候咱的经济还不是太发达,因为置这个东西,买器具得用钱,有些这个没有钱的时候发动队员,你兑一百我兑二百,他兑三十五十都可以。

 

解说:一番调整后,“大得胜”盘鼓队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改良修正了17套鼓谱。鼓队以敲击伴于舞蹈动作,时走时停、时起时伏,一鼓一式,动作整齐豪放而富有艺术感染力。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盘鼓代表性传承人 杜学仁:以前原武鼓点特别慢,它就没有动作,都是站在原地,站在原地表演。通过外边跟别人接触以后,咱能有动作有队形,有舞蹈动作,有起跳动作,各种队形都有,在这块创新不少。

 

郑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郑州外国语学校平原校区执行校长 周剑:它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这种鼓势,这种鼓的这种气势,这种韵律,它还是振奋人心的,鼓声震天,气势恢宏,振奋人心。第二个就是说,它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它这个团队,各自有分工,便于发扬这种团队精神,这种作用。

 

解说:2011年,原武盘鼓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盘鼓,已经成为原武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郑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郑州外国语学校平原校区执行校长 周剑:我们就想啊,在学校里面,就说怎么来传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后来就是联系到我们两位杜老师啊,(将盘鼓)以课本课程的形式,引入到学校来。一个是把这种文化给发扬光大,一个是也丰富我们学校的学生的文化生活,就这样一个初衷。

 

原阳县人大主任 李晨晓:以文化站和原武盘鼓为载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经过发扬光大多次到外地演出,已成为原武文化方面的代表。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付玺雯  摄像:王海洋 雷鹏辉 张懿扬   制作:李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