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筑梦中原
灵宝道情皮影:琴声灯影唱古今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古春    日期:2018-02-24 14:18:05    

采访人物

索武酉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倪宝诚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翟富珍 灵宝市文化馆馆长

李当慈 灵宝西车道情皮影艺术团演员

彭来运 灵宝西车道情皮影艺术团演员



 


解说:在三门峡西部的灵宝市农村,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剧种深受老百姓欢迎。

解说:朦胧灯火,人影绰绰。艺人们舞动着手中的几件牛皮小人,呐喊出一声声激荡心灵的唱腔,在光影和音符的交融中,营造出亦真亦幻的世间百态与悲欢离合。 

灵宝市文化馆馆长 翟富珍:灵宝这个地方也就是位于豫秦晋三省的交界处,所以说从这个戏剧的剧种,从这个传统的语言方面都融入了三省的一些地方的方言特点在里边。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倪宝诚:灵宝的皮影,小巧玲珑,以线条为主。你看这线条跟中国工笔画一样好看,铁线描,非常匀称。

解说:今年70岁高龄的索武酉(改配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他唱了一辈子道情皮影。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索武酉:我大概就是六七岁、七八岁时候,村里经常演(皮影戏),春节啊过什么节日,后半夜都没事都是耍这个。咱从小都是喜爱这个东西,反正是我记着我最小时候,我也是用纸剪的娃娃在这耍的,六七岁、七八岁上学时候就爱这个。

解说:据有关史料记载,灵宝道情皮影源于明而盛于清,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其题材主要集中在道教经义、八仙人物、二十四孝等方面,具有鲜明的道教文化特点。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索武酉:咱这个道情皮影发展到西车村,大概就是在清朝的中期就到咱村了,到咱村现在传到我这,延续大概是九代人,但是道情原来没有皮影,它是以灵宝的老子出的那个道德经改编为戏剧,就是属于说唱形式。

灵宝市文化馆馆长 翟富珍:他们那个乐器用道情那个腔调,他那个乐器就称为八仙乐,也就基本上沿用了那个八大神仙那个器乐,八种,所以叫八仙乐。然后他们那个演唱特点呢,就是演奏者同时也是演唱者,而且他们那基本上就说,唱一句或者唱一段,有大家集体齐唱。

灵宝西车道情皮影艺术团演员 李当慈:有神话的,有孝敬(老人)的,女忠孝啊,都是教育人的这方面的戏。

解说:在唱念做打之外,灵宝道情皮影还比一般的戏剧多了些麻烦——道具的制作和保存。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索武酉:你拿这个生皮子以后,你必须先画样儿,先刻样儿,然后把样儿剪下来以后,然后再压平。压平以后,它又捡稍微润一点的湿毛巾给它压平,压平以后然后再刻,刻完以后再用砂布打,干了以后,你再用砂布一打才着色,着完色以后,它颜色带水印,还得黏粘,黏粘以后然后再钉装,钉装你一个娃娃得十几件东西,钉完以后你还得把它再黏粘,然后才能上签,才能玩,挺复杂的。

解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灵宝道情皮影经历代艺人不断改进,逐步演变为集剪纸、绘画、说唱、戏曲、音乐于一体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灵宝市文化馆馆长 翟富珍:就是在原有的尺寸基础上给他放大了30%,因为现在就是他那个太小了,那个演出的时候,受众的人数一定程度受到限制了,就是几十个人,稍微人多一点,看不到了,就是把那个(比例)扩大了。然后就是一大吧,原有的一些可能就配不上了,所以说基本上从传统的剧目来讲,基本上人物就是够全了,还加入了一些它现在缺失的一部分,比如说那个树了,房子了,那种辅助的道具。

灵宝西车道情皮影艺术团演员 彭来运:这个作品啊,没有人能做了的,这都是根据老艺人那个,根据以前那个演变过来。你像这个调子跟这个角色,它就没有人能够设计了,你像我们现在唱这个戏,都是以前那个老戏。

解说: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其他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一样,灵宝道情皮影在今天已显“落寞”,艺人们逐渐衰老,年轻人纷纷出走,这一古老的艺术重焕光彩任重而道远。

河南民间美术学会会长、民俗专家 倪宝诚:所以说我个人认为传统是根,现在的发展创新是茎和叶。没有根,你从哪发展?所以根必须要繁荣发展,它才能活,否则它就没有生命力的。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古春  摄像:张懿扬 雷鹏辉 杨宇超   制作:李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