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中原名家
汝瓷名家韩琴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周惠军     日期:2016-03-06 17:29:31    

采访人物: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韩琴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赵会军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赵文军


解说:2003年5月23日上午,一辆黑色高级轿车在郑州通往汝州的公路上风驰电掣。车上是在日本颇负盛名的陶瓷专家岛田先生。他不顾延误航班,要赶去汝州拜会汝瓷艺术家——韩琴。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韩琴2003年参加这个一次学术研讨会,是世界性的研讨会,在汝州举行。学术研讨会这个礼品了,每个专家人手一个瓶子。日本这个专家,因为他要返回日本,他是下午三点的飞机。路上的时候,他说打开这个瓶子看看怎么样,他说这个瓶子烧的非常好,找找是谁做的,谁烧的要见见这个生产瓷这个人。后来这趟飞机也没赶上,这个专家来了。

解说:戏剧性的是,韩琴能够烧出如此精美的汝瓷,正与岛田有关。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韩琴当时那个厂也很简陋,我站到门口,我知道是他拐回来了,他说看着你好面熟啊,我说是,2001年学术会上的时候,我想让你给指导指导,连名片也没接,你当时很傲慢的说了,我们那个汝瓷有可能在你日本烧,我们中国烧不出来好汝瓷了。我当时心里是感觉是,难道我们中国人就这么笨么,后来就是从2001年到2003年这中间我下很大劲,就是一直在不停地搞实验,抽着空到山上去找料。

解说对烧瓷情有独钟的韩琴,所走的汝瓷之路却布满荆棘,历经曲折。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韩琴我是1986年进到国营企业了,后来厂里偶然一个机会,让这厂里比较优秀的人出去学习汝瓷知识。最后把我们送到湖南醴陵了,1989年毕业了以后,又读的函授。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跟着欧阳世彬老师,学的陶瓷。1999年刚好这个企业了情况不是太好,还是自己要干,但你知道自己干的时候很难。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韩琴我开始把这房子简单地粉刷一下,连窗户都没有,开始制备这些设备,包括窑炉、球磨机都是我自己制备的,这中间说实话也因为搞配方,基本上在山上采的多一点,我记得就是2004年因为我家先生他是上班的,我们挤到星期天要去山上去采矿、看矿,也是个寒冬的冬天,我们去大禹的山上采矿,大禹那个山路很拐弯么,那弯道很多,而且天也冷,走到大约有个黄窑附近,连车带人就是供到呢沟边上,当时我丈夫这下巴,一下这么长口子,因为山里哪有医院。我在后边坐着用手给他捂住,到公疗医院医生说了你们怎么这么晚才来,我说那没办法,赶到医院以后这都结成冰了,肉已经冻住了,血也凝固了,我感觉做汝瓷好多这种寒心事,因为选料是一个很艰辛的一个过程。

解说:经过千百次实验,2000多次烧造后,韩琴终于烧出了期盼已久的汝瓷天青色。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韩琴这中间跌倒过无数次,烧一次不成,烧一次不成,它几乎没有色,感觉是原料不对,还是咱配方不对一直在调,但是经过2000多次试验,终于感觉有点这个成色了,这个天青色出来了。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赵会军:韩琴的汝瓷造型方面来说非常规范,非常规整,从釉色方面来说汝瓷的这种雨过天晴这种釉,仿制的非常成功。

解说:汝瓷贵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工艺极其考究。对于汝瓷的烧造,韩琴也在多年摸索中总结出了关键。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韩琴我们一般有个俗语叫“生在成形,死在烧成”。汝瓷整个烧成工艺大概70多道工序。汝瓷烧成的颜色天青色它是二次窑变,什么叫二次窑变,当那个汝瓷的温度烧到1260度的时候,这个火啪关了,这个时候我们有一个火照,取出来他这个火照的颜色是绿的,就咱吃那个绿豆皮那个颜色,当这个温度降到900度的时候,慢慢慢慢变成天青色,你从那观察火孔里可以看到,这个釉色变颜色了,这个颜色非常漂亮。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赵文军:她的烧造工艺就是这个满釉裹足,支钉啊非常细小,这个烧造这个工艺是特别精湛的,所以到今天我们仍然这个不失为真品,或者是精品。

解说:2006年,荣华汝瓷研究所被河南省文物局确定为“文物复仿制品研究开发基地”,韩琴的作品也多次被用作会议奖品。仿古有成的韩琴,又开始思考汝瓷的传承和创新。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韩琴我开始做汝瓷有个三部曲,第一步最开始是仿古为主,第二步我开始做这个大器型研究,现在从新又做了一个叫健康环保的,往这个餐具茶具酒具上走,而且能往那个中高端上礼品上走,让它走出国门,这样才有更大的市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赵文军:她也在积极的这个奔波,她在这个北京社科院,给社科院也搞了一些合作,申请了一些课题项目,这个目的就是更加深入的去发掘这个汝瓷的工艺。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周惠军 摄像:杨宇超 王海洋(实习) 制作:张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