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物
李梅花 阎夫立夫人
韩国河 郑州大学历史系学院院长
丁树筠 郑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
林 璞 亚太文化产业促进会执行主席
柳锋波 中国民萌河南省委员会副主席
程健君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
阎夫立夫人 李梅花:“陶瓷艺术流传到我们手上,我们该如何推动它,发展它。我们也想做与时代同步的文化,所以说抱着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思想,让中国的陶瓷文化符合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审美,而不是关起门来自我陶醉。”
解说:1965年,在郑州市铭功路一处商代墓葬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通体施稀薄绿黄釉的瓷器,商代原始青釉瓷尊,后被称之为“青商瓷”。它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世界最早的瓷器之一,堪称中国瓷器的鼻祖。
中国的制瓷工艺,自西周东汉起步、两晋南北朝发展,至唐宋臻于顶峰,明清之际渐趋多元化,到了近代逐步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鼓励发展民间文化,陶瓷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郑州大学历史系学院院长 韩国河:“有可能,在原来传统的瓷器(工艺)的基础上,也可能,我就老说道,说不定会有一个新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解说:2000年,在“青商瓷”出土35年后,陶瓷艺术家阎夫立在青商瓷、钧瓷的工艺基础上,烧制出了一个新的瓷种。新瓷种取“郑州”、“商都”、“瓷之精粹”之义,名“郑商瓷“。郑商瓷采用环保材料、以绿色为基本色调,在1320度高温下烧制而成。
郑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 丁树筠:“(我觉得)它应该作为我们中国瓷器的一个新的瓷种,作为我们河南、我们郑州的一张名片,雄辩于世界。”
亚太文化产业促进会执行主席 林璞:“陶瓷艺术,用现代人的语言讲出来自己的故事,那阎老师这个作品的前途不可估量。”
中国民萌河南省委员会副主席 柳锋波:“所以说,它作为国瓷作为国礼赠送国外嘉宾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解说:阎夫立,1950年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说起阎夫立与陶瓷的结缘,还要从1967年的那场变故说起
阎夫立夫人 李梅花:老爷子不想活了,他收藏了半辈子的东西叫红卫兵一会儿给他都砸了砸,三天三夜不吃不喝,谁说都不行。那是67年,我和我先生是50年代的人,那时我先生17岁吧,为了救他爹的命,他给他父亲说,伯,不是就砸了砸吗,咱给它烧回来。他父亲说谁烧啊,他说我烧。你这句话救了你伯的命,我就看着你给我烧回来。”
解说:文革时期的特殊社会环境影响了,也造就了阎夫立。1968年高中毕业后,阎夫立就到了禹州红星瓷厂工作。他师从陶瓷专家鲁路,开始学习制瓷工艺。
阎夫立夫人 李梅花:“我先生在红星瓷厂大概学习了一年左右吧,到68年底,鲁路说你这学习已经基本学成了,我帮你建个厂吧。那是他18岁那年,就在我们当地建成了第一座红旗瓷厂。到了71年初,就开始酝酿工农兵学员上大学了的事儿了。”
解说:1971年,阎夫立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被推荐到河南大学油画专业学习,在河大求学的日子里,他一边学习油画,一边继续研究钧瓷。
阎夫立夫人 李梅花:“上大学期间,阎夫立是油画班的高材生,想着毕业后能有个好的去处。可是大学毕业以后呢阎夫立又说,我还是想去烧瓷器,因为油画是打西方传过来的,怎么画我也画不到世界上去。他说我必须把答应咱伯的那个事儿完成,他说我得去做瓷器,就这俺两个就回县城去了,我去了重点高中当老师,他去了文管所,这一干就是16年”
解说:在此期间,阎夫立被河南省挖掘古代钧瓷官窑的文物工作队选中帮助工作。在那儿,他不但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实践,还有了重大发现。
阎夫立夫人 李梅花:当时挖出来东西呢数不清,一大堆堆在那儿,然后是分拣,这是最难的。多亏他三岁他爹就拿着瓷片教他哪个朝代的,哪个年代的,哪个瓷种,不是受这些熏陶啊,他也干不成了。他爹不仅是收藏,也是修复瓷器的能手,因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在文化方面的造诣是极高的,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修养,他收藏再多,也成不了家。”
解说:随着研究的深入,1992年,阎夫立调任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技术所长,1994年他又创立了“阎夫立钧艺工作室”,2000年,他受邀到郑州大学,创建了郑州大学陶瓷文化研究中心。凭着内心对陶瓷的热爱与执着,阎夫立在瓷器制造、瓷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釉体结晶,一般的瓷器都不规则,而阎夫立却使结晶体形成花朵,史无前例;原材料方面,阎夫立突破用铅等有害物质做助剂釉的局限,首开单体矿石复合做釉之先河;金属与陶瓷的接合,传统工艺是把金属镶嵌在陶瓷上,而阎夫立的郑商瓷是直接烧制出金属的质感来。2007年,“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教授参观阎夫立工作室时说:“阎夫立的作品是震撼人心的陶瓷艺术”。
郑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 丁树筠:阎夫立教授不仅是钧瓷艺术的创作者、钧瓷艺术家、钧瓷大师,他更主要的是一个学者,研究钧瓷从产生到发展整个的过程。
郑州大学历史系学院院长 韩国河:像他这种全过程都会的人,恐怕寥寥无几。一般人对窑炉这方面(擅长)的不多,我老说阎老师是个全能的人,全才。
郑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 丁树筠:通过长期的研究,阎老师出版了这本中国钧瓷,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之前呢,在我们钧瓷界,有关钧瓷的文献比较少,另外都是零零碎碎的,不是完整系统的。完整系统的著作可以说没有。这是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系统完整论述钧瓷的,我叫它百科全书。钧瓷所包括的东西这里都有了。大家知道,在制瓷这方面,釉方和工艺往往是艺人们保密的东西,一般讲不外传,在阎夫立老师这本大作当中,就把钧瓷从产生发展,它的釉方和釉料的配备,都公布出来了,公布有二三百个釉方,从此打破了钧瓷过去那个秘而不宣的局面。这样就促使了钧瓷更好更快的发展。”
解说:阎夫立烧制的钧瓷观音瓶、淑女瓶、梅瓶作为国礼赠送给11个国家的首脑;他发明的郑商瓷分别受邀到上海世博会和韩国丽水世博会展出,并于2006年获得中国文联授予的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个人终身成就奖。
解说:就在阎夫立兢兢业业想要创造出更多陶瓷精品时,不幸发生了。
阎夫立夫人 李梅花:那是09年12月29号下午三点半左右,我先生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当时一检查积血46毫升,还在脑中轴。医生说,考虑到不能做手术,当时我甚至把火葬场都联系好了。我觉得象天塌地陷一样,我拉住他,怎么也不让他走,三拽,拉拉抱住他。就那么三拽两拽嘞他有气了。
解说:或许是老伴儿的真情呼唤,也或许是未了的郑商瓷缘,唤回了在生死线上徘徊的阎夫立。在夫人的悉心照料下,阎夫立奇迹般地康复了。
阎夫立夫人 李梅花:现在他又想着他没完成的瓷器,他不会说话了,就开始做作品,通过手拉呀,捏坯呀这么锻炼,谁知道他恢复得很好,医生都说我们创造了奇迹,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解说:从鬼门关走过,阎夫立更加懂得生命的短暂,也倍加珍惜自己的时间。近年来,他很少接受采访活动,也很少安排学术交流和外出讲学。对阎夫立来说,他最想干的事,还是烧瓷。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 程健君: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这个时间可能就不多了,我得专心的,捏一件东西是一件东西。思路很明确,他说我得给后人留下来一点东西,这就是作为艺术家他一种本能的社会责任。(程02):他的作品(基本)没有卖过,就是拍卖一点钱了,也都基本上:一、用于事业。二、用于慈善了。
亚太文化产业促进会执行主席 林璞:现在基本上纯商品(经济)社会的状态下,他(们)能耐得住寂寞,能把大量作品留在国内,好的作品基本都留在工作室里头,为了以后能建成阎老师作品的博物馆,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东西来,这个见识是特别不容易的。
解说:我们不知道接下来阎夫立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作品,会为陶瓷领域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但我们知道,有这样一对老夫妻,依然用心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艺术家的追求,默默地为中国瓷器的延续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制片人:许国华 制片主任:张玉峰 编导:周惠军(实习) 摄像: 杨宇超 制作:范新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