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物:
油画家 郝米嘉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河南省书画院原院长 李运江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石秀
新西兰华裔画家 林禹光
解说: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天,初中生郝米嘉收到了老师林禹光的一封令他惊惶不安的来信。
油画家 郝米嘉:有一次,他(老师)正在画毛主席像的时候,我又拿了一批平时的习作(让他看)。他说你把画先放到这儿吧。后来过了若干天,他给我写了一封信,写得让我很忐忑,也很感动。
新西兰华裔画家 林禹光:那时候我就觉得他画得已经很好,我说你应该再找一个更好的地方去发展你的才能,再进一步地提升自己了。后来,也曾经跟他开过玩笑说,你这学生我教不了了,画得确实很好。其实,我一教他们那个班,我就发现这个小孩儿很有天才,很有天赋。
解说:1977年,郝米嘉参加工作。此后将近三十年间,他一直在从事设计。
油画家 郝米嘉:原先是很不甘心的,而且把它们对立起来,把设计和绘画对立起来。后来就觉得它们是相通的。从整个画面构成意识、形式美感,这都是绘画里边所需要的。所以我的一些画(里的)包括一些服饰,包括一些情趣,都和我从事过染织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都是有关系的。
解说:工作之余,郝米嘉开始描绘女工。慢慢地,都市知识女性成了他笔下的“常客”。
油画家 郝米嘉:那里边(工厂)就有很多上夜班的人,其实女工居多,她们在那里面休息,但是他们实际上睡的很晚。所以我们当时有一拨人,就是印染厂图案室喜欢绘画的年轻人,就在一起画(她们)。从那个时候,似乎是(笔下的)男女比例上有所改变,不是刻意的。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河南省书画院原院长 李运江:他比较喜欢画那些女性啊,女孩子啊。他的画是追求那种唯美主义,他那种画里透漏出来就是一种淡淡的那种忧伤。我觉得这种东西也是一种气质,这也是需要长时间的修炼才能达到这种感觉。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师石秀:虽然(他)也是画得非常的写实,但是没有那种其他的人画的那种写实的那种媚态,很俗的、很媚的那种东西。
新西兰华裔画家 林禹光:他始终在坚守着他对女性的美的表达。所以他能够取得比较突出的成就,像现在咱们河南省真正画写实的,这种表现女性美的这样的画家超过他的不多。
解说:一直以来,郝米嘉非常渴望在艺术上能更上一层楼。但在1998年,一次宝贵的机会与他失之交臂。
油画家 郝米嘉:当时杨飞云(中国油画院现任院长)就说过有机会和我们一起画画。当时他在北京燕郊有自己的一个很大的工作室,那里也有很多艺术青年,有专门住的地方。但是当时在企业你请假是非常困难的,三天就要处长批的,所以当时也是很无奈(,没有去)。
解说:2009年,已转到高校任教的郝米嘉才得偿所愿,到中国油画院进修。
油画家 郝米嘉:在那里边主要解决一些杨(飞云)老师原来所关注的(问题),一个是造型问题,一个是审美意识问题,一个是整个油画的媒介剂的使用问题。我关注到他在这方面,他有很多他自己的一些常年积累下的办法。
新西兰华裔画家 林禹光:我看他的作品尤其是从油画研究院回来以后,画得又更深入了,比以前的技法。我觉得他跟陈丹青某些地方有比较近似的东西,也可能受陈丹青影响比较多一些。他画出来很多人物内心的东西,他不是表面的东西,不是仅仅表现一个形;你看(他的画)你感觉有看头,看到(他的)那个人物你能想很多其他的问题。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河南省书画院原院长李运江:(现在)他平常啊,就是说要教课,在学校教课。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教学上,用在学生身上。所以他平常创作的时间不是太多,所以他的作品的量也不是太多,但是他每一副作品都投入了很多精力。所以每一幅作品,都能给人们一种很高雅的享受吧。我觉得,作为一个画家,他能做到这一步,是很难得的。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付亚运 摄像:杨宇超 雷鹏辉 王海洋 制作:范新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