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物: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级名中医 崔公让
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党委副书记 郭炎州
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主治医师 张榜
解说:有病救治,无病可防。在河南中医周围血管病领域,有这样一位奠基人,是国家级名中医,不但能“治已病”还能“治未病”。
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党委副书记郭炎州:在诊病方面,他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说,不治已病治未病,平常用科学的科普的这个知识,对病人进行身教。教病人防病,而不是当他有病的时候再过来去治病。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级名中医崔公让:现代医学太讲究看到了,比如讲医生来看病,首先一大堆化验单,是看到的,还有一些CT还有X光片。它忽视掉了很多看不到的。
解说:1938年,崔公让出生于河南漯河。幼时的他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为日后行医埋下了种子。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级名中医崔公让:我的家庭出身在中医世家,我幼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在家里她原来,母亲家里边是世代中医。母亲在家里边,开个小诊所,卖个眼药,给人家看个眼病,看个其他杂病,也帮助她去取点药啊、买点药,料理点药、或者配制点药,颇有影响,同时也学了一点中医很简单的医学知识。比如讲顺口溜的一点,医学三字经啊,还有药性赋,还有汤头歌。
解说:求学中断、从军未得,辗转多年的崔公让,在命运的驱使下,考入河南中医学院,再次踏上中医路。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级名中医崔公让:那是1959年的7月,学校都快放假了,其中有一个晚上我们都在备课,一个老师冯老师说,他说你家里是学中医的,中医学院招生呢,你为啥不到中医学院去看看呢。蒙头蒙脑地来了,问传达室谁是领导,领导问我你想干啥,我说我家庭是学中医的,听说你们招生,想到你们这儿报考。背了个汤头歌,背了个药性赋,这个老师说这学生有基础,就这样把我录取了。安排给谁,咱们司万青老师,当时司万青老师是我们河南的两大名医之一。1962年外科毕业,专科毕业,后来就留到这个单位。后来我总结一句话,机遇总是给有准备人准备的。
解说: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凡大医者既要行医甚精,又要有救世济人的医德。崔公让在五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勤于钻研、善于融合,救治了不少疑难病患。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级名中医崔公让:(19)62年的秋天,来了一个病人拄着双拐,那天还下着蒙蒙雨,我问他看啥病的,这个病人说他是看脉管炎的,我从北京到南京,转了一圈啦都没有治好。我当时刚刚毕业,对脉管炎这名词我都不知道。当天晚上就回去翻杂志,翻杂志以后就发现河北省沧州地区人民医院,有一个老先生,这个老先生是个老道,他搞了一个四妙永安汤,治疗脉管炎的方法。我就模仿这个方法给病人开了药,同时还把药给他送到旅馆。一个月后,这个病人居然好了,不疼了,伤口也慢慢愈合了。他一下给我介绍了六七个病人。
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党委副书记郭炎州:作为一个长者,能够语重心长地和病人拉家常,讲些生活上的一些东西,作为引入,使病人没有危机感和恐惧感,能够如实地反映自己的痛苦,在治疗方面,一直讲究中医的这种原则。
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主治医师张榜:第一要有精湛的医技,第二要有高尚的医德,在这个医德方面崔老师一生做表率吧,让我们感受到前辈们的精神,在诊疗当中,崔老师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的黎民百姓,都一视同仁。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级名中医崔公让:道德经里面还有一些话,治大国如烹小鲜,现在已经反复提出来,医疗界有现象叫过度治疗。病来了一个感冒就打吊针,强迫你接受,给花浇水是一样的。传统文化能启迪我们很多思维,能指导我们的治疗原则,也指导我们的医疗道德。
解说:岐黄路漫漫,医者志不已。如今耄耋之年的崔公让,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以传统文化传承大医之道。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级名中医崔公让:作为医生应该做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用药的时候一定要用有效的,第二要在有效的药物当中,要选择毒副作用小的,在毒副作用小的前两个前提下,要选择哪个药最便宜,在处理方法上要选择最便捷的。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周惠军 摄像:雷鹏辉 王海洋 制作:赵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