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采访
陈国桢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云 平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马 岭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美术家协会理事 马岭:他当时可以说是在文革后期在河南涌现出的一个青年书法家,他出道成名很早。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云平:在我们刚开始学写字的时候,都知道开封有一个陈国桢。他父亲陈玉璋先生,当时民国年间在开封写字都是非常有名。
解说:陈国桢,1953年出生于河南开封,出身书法名门的他,幼承父训,浓郁的家风与古城雅韵,给了他一个墨汁打湿的梦。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陈国桢:还没有上幼儿园之前,父亲就让我认字,给我写了一百多个卡片。七岁的时候,我当时已经有三四年的学习楷书的基础,在学习书法课的时候呢,我的字已经成了一个范本,让同学们观摩。我三年级的时候十岁,在全市小学高年级书法比赛中呢,让我扮作五年级的学生参加比赛,一举获得咱们开封市少年儿童书法大赛一等奖。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美术家协会理事 马岭:他这个家学渊源,再一点就是他实际上没有上过专门的美术院校去学书画,他一个是靠家学,一个是靠自学。
解说:天资聪颖的陈国桢,在父亲书风的影响下勤恳研练,作品宽博端庄,奇险俏丽。然而在书法界崭露头角的他,却少历动乱,十四岁便步入社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陈国桢:文革开始呢,那时候我十三岁,父亲是第一个在文革中在开封被抄家的一个书画名家,但是就在那个时候父亲站的非常高,看的非常远,就让我退学在家,就在家里去写字、读书。他说这是暂时的现象,将来早晚还有要复兴的时候。儿时到青年时间,这个时段不但读书,家里生活困难还要打工,我打过铁、做过木工、站过柜台、描过图纸,后来的社会发展正是我父亲先前的讲的一样,真是现在文化复兴、书法传承。
解说:1976年,23岁的陈国桢经受了父亲去世的沉痛打击,更痴情于书法,在追学父亲的同时,他独辟蹊径,为自己的书法道路带来新的面貌。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陈国桢:我父亲去世以后这十几年对我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也是个改变的开始。这时候我就阅读了大量的,我非常喜欢明末清初的一些书家的东西,从他们的字里头来吸取营养,而且尽量去避开原来的模式,经过一段磨练以后呢,在这个过程中非常苦啊非常苦,老东西丢了,没有新东西出来以前是很空的。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美术家协会理事 马岭:一般来说父辈是大书家、大画家的时候,往往孩子有时候跳不出父亲那个圈子,可是陈国桢这一点很可贵。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陈国桢:(19)84年你知道河南省第一届首届书法大赛在郑州,我这一幅作品获得了河南省中原大赛一等奖,十个一等奖里我是最年轻的一个。我当时写了一件八尺长的条幅,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写了将近六十遍。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云平:八十年代中期,他随着张海主席进京做墨海弄潮(展览),使他的名气在全国影响非常大,他擅长的主要是两种书体,一种是行草书,是在艺术成就上达到非常高的高度,一种就是他的隶书,这都是他强烈个性的标志。
解说:严谨与执着、反叛与恣意,陈国桢在关注与争议中,完成了自我风格的艺术蝶变。他豪放多变、遒劲大气的书法作品也像父亲一样,成为古城的文化标识,才学和成就把他推举上传奇的从政道路。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美术家协会理事 马岭:他的才智,他的能力,更传奇是他竟然当到了副市长,这点也是在画界、在书界很少有这种例子的。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陈国桢:我们常说字外功,从政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躬身实践,有时候还需要用艺术的魅力和技巧来处理问题,这就更显示出咱们艺术家领导的才干以及独有的艺术魅力。我常调侃,艺术无处不在,艺术无所不能。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云平:在开封市可以说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他题的一些招牌,引入了一些他个人的思想和艺术追求,所以形成了他现在宽博厚重的这种书法作品。
解说:实者慧,痴则成。穿梭于执政与艺术之间,陈国桢从未懈怠创作热情,融笔墨于丹青,习字作画。近乎严苛的追求,为他的作品带来源源不断的艺术生命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美术家协会理事 马岭:应该称书画家了,就是他的画的画意,他的画的水平已经可以和他的书法齐头并进了。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陈国桢:没有画到的一些画种啊,没有书写的一种书写形式啊,为了补作品,我一件作品,其中一件作品我写了140遍,只是为了让它追求更好更完美。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云平:强烈的对比、强烈的墨色的表现和一些章法的形式,都是他风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对来说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陈国桢:每天要沉浸在这里好好出作品,创作出能够对得起父亲、对得起开封这片土地的、我这片故土的这种作品。再一个就是我的传承育人。
解说:耳顺之年,陈国桢走过五十余春秋的艺术实践,他不断探索,不敢停步。正如他在自述中的心声:“我不重复自己,也不愿重复今人,更不敢奢求艺术的尽善尽美,我只望在欣赏、批评和理解中,每天都发现一个崭新的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哪怕只有一点点,有次足矣”。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周惠军 摄像:王海洋 张懿扬 制作:赵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