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物
党志刚 河南坠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鲁占盈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宋爱华 河南坠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河南坠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党志刚:我叫党志刚,从十四岁起,河南坠子就走入了我的生活,今天算来,已经伴随着我走过了四十多个年头。从花开万象,到零落百态,从不愿提起,到割舍不下,它是我组成生命的一部分,我传承它,希望它永远年轻,我延续它,希望它不要消失不在。
解说:1959年,党志刚出生在郑州郊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受曲艺演员母亲的影响,生活辗转迁移,但他对学习始终孜孜不倦。
河南坠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党志刚:小时候割草、放羊、捡柴,怀里边装的啥呀,两样东西,一个是书,一个就是红薯。在我14岁那年母亲单位里边儿让她回去上班,演出。那时候她的单位就是郑州文化馆曲艺队,我就跟母亲继续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咱们的郑州东郊西郊南郊北郊都转遍了。
解说:艰辛窘困,是年幼的党志刚对于“说书人”的理解。而他人生的转折,是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首届曲艺班,结缘河南坠子大师赵铮。
河南坠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党志刚:首先一个就是你今天演完了你不知道明天要去哪儿演出。曾经有一次我记忆非常深刻,就在樱桃沟那个地方(演出),到处雪很大,我们那天晚上不但没有吃饭,住的都没有,我们就拱到麦草里睡了一夜。一个年轻轻儿的,他要这种精神上的东西,让别人尊重。所以,我那时候干脆,最好别人别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后来知道她(赵铮)是一位大学的老师,一个大学的老师居然能够来从事被当时人们所看不起的,这种民间艺人这份工作。正因为有这样的机会我会非常的珍惜它,在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值得学习的。
河南坠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党志刚:(当时)歌舞剧院的一个指挥,他说想把《摘棉花》给它做成交响乐,当时赵老师,就把视线给了我。我就没用多长时间,我就连音乐,连文字的东西就在那屋子里边,就完成了。就现在那个刘乐唱的那个《摘棉花》,就是我那天完成的。赵老师相当高兴(说),孩儿啊,你现在可以代表我了,再有啥活你都可以干了,你出来,那就是赵派的东西。
解说:磨砻淬砺,穷且益艰。1985年,努力多年的党志刚在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并在此期间先后创作出演了《坠子皇后》、《老汤》等多部经典佳作。
河南坠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宋爱华:小时候他给我说他练功,你猜咋练,我心疼啊。十冬腊月天,把冰砸开,手放到水里头冰,冰完了以后揉,揉完了以后抓着那冰在手上再揉,揉了以后再拉,三伏天,哪里热跑哪去,满身的汗,就那样拉。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鲁占盈:当时导演和范军老师找到党老师之后,只是给党老师讲述了这个话剧(《老汤》)的剧情,讲完之后党老师没有任何谱子就直接拉开了。拉完之后那导演当时就特别的震撼,他说党老师太好了,你刚拉这段我觉得已经拉到我心里头。结果就直接拿这个去录了音,就当成了《老汤》的所有的背景音乐。
解说:1995年,党志刚凭借《高原英魂》斩获国家曲艺“牡丹奖”。幼学壮行,在不断“出新”的过程中,他的曲风终具灵动绵长,大气豪迈之意。
河南坠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党志刚:我们就不能原搬这种过去的,那种方式那种悲腔。它要有时代感,在创作当中啊,我就让它超出了过去的那种民间的乡土气息,(使《高原英魂》)有了时代的感觉。
河南坠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宋爱华:他拉坠胡的风格他出新,所以他每一个节目前奏曲都不一样。他给我拉了一个《老侯赴宴》,刚开始拉的那个过门,回去了以后了,过了不到十天,他又来家了,他说老师,这个《老侯赴宴》的过门我又改了。结果一拉,呀,我说乖乖咋就恁好了,到最后一拉,我又一唱,音乐配到里边非常美,恰到好处。
解说:2008年,党志刚被评为河南坠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河南坠子的传承与保护,他以打磨多年的心性坚守在途。
河南坠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宋爱华:党志刚,德好,对学生还热情,这一点是很难得的,下来教学生,不论时间。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鲁占盈:传承二字,在这个所有的关于曲艺的,特别是河南坠子的各项工作当中,他都能去非常细心认真(去做)。
河南坠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党志刚:河南坠子,它古老吗,是古老。但是,它并不是与这个时代就对接不了的,我们有责任来做这个工作,让更多的人,我说的是更多的是年轻人,让他们知道我们文化的价值,这是我们的使命。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付玺雯 摄像:赵男 张懿扬 王海洋 制作:赵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