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财富 > 中原名家
相声表演艺术家 杨宝璋
来源:《文化财富》栏目    作者:古春    日期:2018-06-02 13:41:33    

采访人物

杨宝璋 相声演员

陈冠义 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于根艺 相声演员
 


 

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陈冠义:先生他作为他们那一代的就是河南籍相声演员的翘楚,实际上他非常讲究。好的作品像层层剥皮一样,不断地在递进。(相声)实际上它是看似随意而内在结构非常完整的一种艺术形式,好的东西几乎没什么废话,非常干净。

 

解说:1926年,杨宝璋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工匠之家,战乱时期,相声为杨宝璋开了蒙。 

 

相声演员 杨宝璋:(我是)17岁拜的师,我在17岁以前我就开始爱好,我自学。从 15岁就开始听当时有一个张傻子叫张杰尧老先生,我就开始听他的相声,我一听他的相声我就入迷了,因为张先生的相声都是文明的,没有这个伦理包(袱),没有些脏东西,女人不能听的没有,他的东西很文明。

 

解说:1945年,年轻的杨宝璋开设了自己的相声棚,并拜师相声名家陶湘九,在那风起云涌的年代闯出了一片“快嘴”天下。

 

相声演员 杨宝璋:我们几个爱好相声的人我就联系联系每个人是八块钢洋,我们自己干了,因为人家不跟我们玩,背后都骂我们就是这几个空孙子,他几个空孙真胆大,给南关自己盖个棚,人家也不进我们那个棚,一直到了(19)46年我们才打开了局面。

 

解说:解放后,杨宝璋四处游历,收集“包袱”,不断修炼自己的相声“道行”。

 

相声演员 杨宝璋:我解放以后我腿长了,头一步我到武汉,也干了几年了胆大了,我是(19)53年到武汉,到武汉、信阳、漯河反正沿线这一路。我到了武汉以后,武汉汉正街有一个楚风剧院,这一个月我不重段子,我也锻炼我自己,我也看观众认可不认可。

 

解说:改革开放后,杨宝璋结合新时代特征创作出了一批知识性、娱乐性兼备,张弛有度的相声。并将内涵和技巧情理融合,为观众带去了“健康”的表演。

 

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陈冠义:他非常注意合理,他不隔山越岭,很细腻,实际上先生是非常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你想他作为京津以外的一个专业相声演员,他能有二三百段的储备,这个不是一朝一夕的,这要不下死功夫这做不到啊。

  

相声演员 于根艺:杨宝璋先生他的相声式的风格,他都是叙事一样,讲故事的同时,他利用他那种娴熟的表演技巧啊,把每个包袱都完成得非常非常的好,因为按相声来讲就是铺平垫稳。

 

解说:杨宝璋一生坚持“文哏”相声。在他心中,相声的用意在于教化,在于开释。这既是他对于相声精髓的领悟,也是他始终努力的方向。

 

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陈冠义:先生善于表现的“文哏”。实际上(相声)一个苦练基本功的事儿,还有一个不断学习。为什么说传统相声养人呢?为什么说传统相声经说呢?过去他们那个老先生们啊一个作品都是经过多少个艺人,在演出场地的不断检验,把这个作品留下来。那座(相声艺术的)丰碑那是多少艺人集体创作的一个结晶。

 

相声演员 杨宝璋:我跟马三立我们爷俩好给一块聊,有一个问题我们俩看法完全一致。这个贯口,它就要慢了叫人听清才会好,他说对了爷们,送到耳朵里这才为好。

 

相声演员 于根艺:他呀会的段子也多,就是过去好的、传统的、老的,这肚子里头宽敞,你要不郭德纲,从北京过来还专门找他呢。

 

相声演员 杨宝璋:我干一辈子(相声)了我爱好,只要是相声我都要听。我总结易中易、难中难,作为一个相声演员他就得有很多的生活基础,这个生活基础不是靠教的。

 

解说:在相声艺术这条路上,杨宝璋始终以一个倾听者、探索者的姿态走着,看着,学着。而他坚持的文明相声、高雅说书也影响了一批批的观众,守护着河南相声的底线。

 


制片人:许国华   编导:付玺雯  摄像:杨宇超 张懿扬   制作:禹亚南(实习)